马艳玲

马艳玲:笃学致远 书艺畅达

 

       心中有梦,眼里有光,长发披肩,话语爽朗,如沐春风。是安阳市书法大师马艳玲给人的第一印象。和她对话,你会被她笃学致远的精神所感动;浏览她的作品,你会被她书艺畅达的毛笔字所叹服。

时光如梭,光阴荏苒。十岁学习书法,爱上书法,今年六十有三的马艳玲曲指算来,已五十余年矣。是什么原因推动着她痴心不改、矢志不渝、坚持不懈、百炼不悔呢?

缘起一评 挚爱一生

       马艳玲1961年出生。上三年级时有了书法课,其实就是大字课。马艳玲觉得黑墨写在米格里,黑字好看,写的投入认真。教写字的是班主任语文老师付仓洲。付老师拿着她的作业在班上做了展示,好好的表扬她一通。她就被付仓洲表扬成后来的好孩子。让她教写的不好的同学,让她抄大字报。后来发现班主任付老师对她有偏爱,写大字给她的心里增添了美滋滋的优越感。马艳玲有了书法启蒙老师。

马艳玲生活在一个地直机关高级知识分子家教严格的家庭里。父母希望她多读书,尊老爱幼,勤劳简朴。家长挂在嘴边上的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人要技高一筹,有特长,人家会的你要会人家不会的你也要会。爱一样东西要持之以恒,要有坚韧不拔坚持到底的意志。

       上世纪八十年代,马艳玲参加工作。日复一日的繁琐事务,让马艳玲在收获喜悦的同时,有了一些惆怅。她曾写了一首《钗头凤》来抒发自己当时的心情,“壮志有,人未酬,可惜学龄付潮流。无所得,二十多,日历重翻,纸已黄色。过、过、过!蹙眉头,恨空过,誓向羲之学舞墨。生一世,该有所,过世无留,枯草一棵。做、做、做!”做做做,表达了她学习书法,不虚度时光,有所作为的壮志豪情。

       为了学有所长,为了书法的热爱,她满怀热情地报了文化宫群艺馆书法班和现代汉语班,跟杨玉柱老师学隶书《乙瑛碑》,跟高向时老师学颜真卿《勤礼碑》。跟郭青苹教授学语法。中国书法历史悠久,灿若星海,文字演变传承有序,历代书法名家辈出,是迥异于世界任何一个民族的独特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安阳是字都,是甲骨文的发源地。每一个安阳儿女,都要自觉地担负起传承书法艺术的责任和义务。大师们的谆谆教诲,更加激起了她对学习书法的兴趣和热爱。

       学书应从临贴开始,宜从楷书入手,才能打下深厚的基础,日后的创作才不会走弯路。遵循老师的教导,马艳玲开始了学书之路。购买了大量的书籍《中国传世书法》线装5册、《钦定三希堂法帖》十册线装套书,《草书编》上下册。喜欢、需要见了就买,从不吝啬。去北京琉璃厂、中国书店,她沉甸甸的旅行箱往家驮,豪爽慷慨得像富家公子哥。

       她认真学习传统精华,《兰亭序》临摹不下百遍,学习苏东坡、赵孟頫,临习石鼓文。对陆柬之《文赋》多年临习,情有独钟。她习书、创作从不叫苦喊累。热爱就会有乐趣,乐趣给她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快乐。数年的坚持,勤奋地练习,她熟练掌握了毛笔的使用规范,能做到手松、指实、掌虚、手腕灵活,挥运自如,行楷字写得日见“温润闲雅”“秀研飘逸”,拥有了颜体风格。

       多元平台,上下求索。在上班的二十多年里,无论是在车间里做电机绕线圈,还是到供应科化工库当保管员,抑或到销售科搞销售,马艳玲都放不下她的笔,学习书法带给了她自信、娴静优雅的气质和不一样的人格魅力,使她到那里都广受欢迎。

       为了提高文化素质,马艳玲参加了高等教育文秘专业自学考试,她看课本,记笔记,听专业讲座,不懂就问,四年坚持下来,终于获得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证书。

书法系统专业的学习上,她长期坚持在电视书画频道上听书法博导的课和书法名家的课。听卢中南讲楷书、张旭光讲行书、刘洪彪讲草书、李刚田讲篆书讲篆刻、李讼讲魏碑。听书法理论,听美学理论。从百度上,下载书法专业知识几百条收藏在手机里,供自己随时翻看和查阅,俨然像一部书法的四库全书。对她掌握书法知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支撑。在抖音上,有大量书法大家的直播,有翻看不完的名家作品,有想看多少遍就看多少遍的书写视频,前所未有的书写讲解。到书店淘,从古代到当今谁的帖都有应有尽有,每次去她都能看上半天。多种途径的学习,让她的眼界更开阔了,她勤奋、努力、认真,不知疲倦,忘记了时间,有进甚至一天只吃两顿饭。书、电视、百度、抖音,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她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也让她受益良多。

笃爱致远 拜谒山河

       马艳玲是个热爱书法热爱自然的人,无不有着亲近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恒心和毅力。多年中,她利用多种机会和时间、假期或公差之便,独自一人游历了四川峨眉山、青城山。安徽黄山,九华山。山西华山,江西庐山,湖南衡山。在自然的怀抱里,在“会当绝凌顶,一览众山小”的心驰目骋里,感受着大自然无私忘我的馈赠,锻炼了她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

       更可喜的是各大山中的崖书,庙中的对联和牌匾,大堂中的正书。无不彰显着书法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和承载!书法与佛教的亲和,书法与庙堂的珠联壁合。佛教的内容与书法的形态展现着融合的功用和存在,给马艳玲的心灵以遐想与思考,菩萨们慈悲为怀、为人生救苦救难的博大胸襟让她沉醉。石山中的书法,庙宇的楹联牌匾不仅有传统美还有个性美,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华让她留连忘返。现在说起这些,马艳玲依然意犹未尽。

在成都武侯祠,一幅“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沉思”的对联震撼了她的心,惊叹天下有这么好的词儿,这么好的字!都江堰绝美的隶书碑刻,西安碑林一块接一块的希世真品,杭州西泠印社足以传世的名人佳作。每一次观赏都让她感叹惊奇!像磁石一样,让她挪不动步,迈不开腿。那精美楹联、崖书、碑刻上粗犷的线条、结构、布局,撼天动地的绝美,一次又一次的冲击着她的心扉,坚定着她对书法艺术的炽热追求。

       2005年,马艳玲退休了,她临摩、学书的时间更多,劲头更足。为了在书艺上长见识,开眼界,她决定到北京去,到国家书画交流最顶级的地方去感受书画的真谛。在北京,她多次参观了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首都博物馆、潘家园书画市场、宋庄书画基地,到过琉璃厂、荣宝斋、北京古玩城、798艺术市场,浏览过前门大街店铺的匾牌等。

       北京是全国书画交流汇集之地,名人荟萃,精品遍布。她说:“在北京一年多,去了许多文化市场,看了很多古代名人如赵孟頫、刘墉、皇亲国戚们的书法真品和字画真迹,还看了现代书法大家如张海、李铎、苏士澍、于右任、赵朴初、启功等人的书法真迹,对我的帮助很大,提高了眼界和格局,更加明确了今后学书的志向。”

勤学乐练 书艺畅达

        学艺如登山,一步一重天。北京归来,她对自己要做、能做、会做的方向更加清晰,她把主要把精力放在行书上。她认为,作为一个女性,更适合写行书,行书的特点在其书写简便,笔法流动自如、用笔灵活、体态变化多,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艺术性,能够很好地表现书家的情感世界和主观世界。行书的自由性、多样性、丰富性、生动性、情感性,使其成为书法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书体之一。

       因此,“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洞庭湖春色赋》和大唐第一书陆柬之的《文赋》,成为她的最爱。马艳玲每当看到有这些书家的字帖,都要买来临摹,并且越写越痴迷,越临越喜欢。

       《书谱》上曰:“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其下,无所得矣。”劳记古贤之教诲,必得书法之真传。于寂静无形中得书法之传统,研习古人书法中的精髓,是马艳玲案前临帖坚持多年的习惯。临帖让她更有底气,生活更加充实,也为她的行书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马艳玲在行书上已经有所成就。有书画大家评论她,“马艳玲学书取法颇广,对草书、隶书、石鼓文也有心摹手追。”曾跟随刘海清老师学习篆刻,虽不得法,但得其道也。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的积淀,不仅能反映到人的精神气质上来,也会反映到作品的精神气质中。马艳玲坚持临帖学习和创作,参展作品获得了多项荣誉。20107月,她的书法作品在“东方之冠 全国书法美术作品展”活动中荣誉入展被组委会收藏;另一幅作品在“全国中老年书画艺术家优秀作品北京、香港巡回交流展”活动中荣获金奖,被主办单位永久收藏;同年8月,在第二届“太白杯”诗书画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被洛阳市颜真卿研究会聘为名誉会长,为期三年;作品在吴道子故里全国中老年书画展“画圣杯”大展赛中荣获金奖,被主办单位永久收藏;9月,在首届红旗渠杯全国书画作品大奖赛中她的书法作品被评为入展作品;在中国东莞观音山健康文化节组委会、书法报社联合举办的“观音山杯”书法艺术大展征稿活动中作品被收藏。

        以书法为媒,在深入古老传统书法艺术源头的同时感悟生活、体验人生,以饱满的热情醮墨书写青春芳华,在贾鸿声老师的帮助和带领下,使马艳玲成为了安阳市、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随后当选为中国安阳殷商文化研究会女子协会副会长,中国安阳殷商文化研究会书画副会长,河南书画专业委员会豫北书画院副秘书长,中国书画家协会副秘书长等职,她现在是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研究会会员,被智汇山河(厦门)文化科技研究院聘为客座教授。

       对这些荣誉和头衔,马艳玲看得很淡。她说:“缘于一评,我沉迷书法数十年,书法是最美好的东西,它培养了我坚韧不拔的意志,自信豁达的品质,陶冶了情操,教会了我宽容和豁达。我现在是省书协会员,今后的愿望是天天向上,争取更上一层楼!”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现在的马艳玲依然痴心不改,背上行囊,说走就走。信奉立竿见影,生活越来越简单。她说:“如果我的生活中还有惬意、自信和灿烂,我都应该感谢书法,一生中的很多美好都是书法的给予!”

              笔者 徐长江

 

 

 

 

首页    人物专栏    马艳玲